一個赤著上身的工人,正努力地將一圈半透明的類似塑膠的半製成品,放在一副機器上,經過不同的工序,最後見到一粒粒像白米般的製成品,從一個金屬漏斗中,源源不絕的噴到收容器內。短片沒有字幕,也沒有配上對白,但透過WhatsApp廣傳,不少人認定是假米的製造過程。
假如是做假的話,世上有沒有這麼愚蠢的人,將自己的罪行,公然拍成短片,還放上WhatsApp廣傳?
部份人變成驚弓之鳥,懷疑出外用饍時吃上假米,更殺有介事地將過程錄影,再放上討論區。為了証明是假米,故意用手指將米按在檯面上搓揉,真的長了少少,故此推斷為假米。
當我看完這段短片時,感到很面熟,我終於想起曾在GEO NATURE的節目中看過。那套片主要是介紹環保工作,將不同塑料回收,加工變成粒狀,方便收藏,循環再用。
早前有假蛋的傳聞,我想像不到為什麼要製造假蛋? 由蛋殼,蛋白到蛋黃,工序應該繁複。花費這麼多人力物力,換回來的只是價值幾毛錢的一個雞蛋,這門生意值得投資嗎? 那些據說是假蛋,亦是透過WhatsApp 散播出去,我從來沒有見過假蛋,朋友間亦沒有人親眼見過。我不排除那些是經過處理,將質素轉變了的雞蛋,再拍成短片,以製造假蛋的過程來吸引點擊率。
俗語有話,在商言商,投資做生意講求成本效益。大哥在數星期前,在加拿大溫尼泊超巿用5加元買了一袋重一磅的膠袋,跟著購買食米,白米平均一磅只需1元,換句話說,如果我是商人的話,我只會考慮將米變成膠料,而不是將塑膠變成食米。
另一方面,假如我是一個零售商,做的是街坊生意,斷不會將多年建立的良好商譽,毀於售賣假米或者假雞蛋上。而大的超巿,我相信沒有人夠胆以身示法,因為售賣假貨很容易被掀發。日前海關應巿民投訴,將懷疑假米化驗,化驗結果,全部樣板均沒有塑膠含量。
我不清楚是港人的分析能力降低了
,還是網上流傳的資訊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