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作家與專家




專家是指對特定領域有深入認識的人,利用獨有的知識,作出可靠,正確,明智及有說服力的判斷,還需得到同行的認同。

                 

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作家是一份職業靠販賣文字為生故文章內容著重吸引力是否建基於事實並不重要

 

專家的意見建基於事實及數據故可靠及可信而作家的言論剛好相反雖則如此,同一件事相信作家的人卻比相信專家的人多

 

政府推出安心出行,用意是透過這程式當發現有人染疫時可在最短時間內通知曾到訪過該地方的巿民及早作出檢測避免病毒擴散

 

但有網媒卻唱反調說政府利用安心出行來收集個人資料很難想竟有人認同這論調我們在申領身分證及旅行證件時個人資料已填寫在申請表內但相信政府借助安心出行來收集個人資料的無稽之談,仍大有人在

 

我曾因膽管閉塞入院,在清除膽管碎石手術後醫生建議做割除膽手術可保一勞永逸因為若膽囊結石不幸卡在胰管內會引致胰發炎患者會痛不欲生。腹痛還會延伸到背部,患者無法躺平,只能縮著身子,十分痛苦若是急性的話更會性命不保。

 

醫生作出割除建議,因為他見過這種情況他的建議是基於專業判斷但一般人沒有這種經驗及知識只是憑直覺作出判斷不贊做手術只是基於手術會令元氣大傷

 

最近在網上有不少留言,不滿律政司的表現例如以渠蓋襲擊異見者一案質疑律政司不以謀殺起訴被告以致法官不能判以重刑但網民不知道若以謀殺起訴要求舉證的門檻十分高,只要有少許差池,被告就會無罪釋放專業與非專業的分野,可見一斑

 

新近的例子,就是袁教授在最新變種病毒株下建議巿民戴雙口罩以增強保護力結果又遭到網民揶揄。有網民留言說教授有精神病但我覺得教授不是無的放矢,他的建議,應是最簡單及有效的防方法,只是發表時說話沒經過包裝而矣。

 

由此可見大眾對作家的意見「深信不疑」但對專家的意見卻「忠言逆耳」原來除了物品著重外表包裝意見也是一樣,只要包裝得宜,「作家」也比「專家」優勝






14 則留言:

  1. 我都信袁教授, 佢真係專家, 普通人唔應該笑佢, 尤其係個鴨咀型口罩, 我覺得冇問題.

    我去法庭旁聽過, 真係好講證據, 一兩個字眼拗好耐. 我信法庭上係控辯盡可能爭取. 你唔講唔知渠蓋單case原來有呢個原因唔可以判謀殺.
    點都好, 我好信因果報應, 只係爭遲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袁教授直腸直肚,將事實講出嚟,但有唔少人對佢有成見,故意唔聽佢講,但到時蝕底咪又係嗰班友。

      落控罪要考慮埋手頭上的證供,否則疑犯好易脫罪。

      刪除
  2. 我有朋友在第五波未爆前已經佩帶一個手術口罩,外加一個普通口罩。
    一個手術口罩已經很焗,我仍可接受,我不能多帶一個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都係一樣,戴一個口罩都嫌焗,不過,我相信加多一個口罩能夠加強防禦能力。

      刪除
  3. 所言甚是。人們想信作家多過專家,因為專家要憑專業知識做實事,而作家只須"老作",只要夠動聽,就有人想信,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專業知識作出判斷。近來這個情況特別多,如何檢測,如何圍封,如何隔離,如何制定防疫措施,無論政府怎樣做都有人指指點點,這又不對、那又不對,無他,作家是不必負責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專家憑專業判斷,所說的話未必令人受落,而大多數人卻喜歡聽甜言蜜語。另一方面,批評往往是一件最容易的事,試問天下間那有十全十美的事?有人藉批評來提高知名度,或以嘩眾取寵形式,以增加刋物銷售量。

      刪除
  4. 昨天我第一次戴兩層口罩出外,可能是天氣清涼,還可以接受。如果是天氣熱,就會覺得辛苦了。所知有些專業人士,都不相信專家的說話。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算專業人士,若屬不同範疇,知識未必全面,又或者欠缺經驗,也會產生不同的睇法。

      刪除
    2. 我所說的專業人士,是一位掛牌多年的醫生。他一向擠塞的診所,這兩年變得門庭冷落。

      刪除
    3. 同行意見分歧偶有也會出現,但我傾向相信袁教授。

      刪除
  5. 講嘢呢,語言藝術好重要,要接收者順耳先聽得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同一件事,用不同表達方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

      刪除
  6. 打疫苗,明明是保自己,點解有人咁抗拒,喱D係為反對而反對。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假若政府不鼓勵接種疫苗,那些反對者或會主動接種哩!

      刪除

意外有感

  受傷後的右手康復進度緩慢,已經接近九十天了,仍然未能舉起。物理治療的效果並不顯注,仍是靠自己勤些練習。   日常用開右手的工作,現被廹改用左手。受傷後發覺,左右手各司其職,不是所有的動作都能夠互相取代。而須雙手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動作,倍加難度。   簡單如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