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雜談

 


人生就像一張拼圖由無數生活方塊連接所組成。當上最後的方塊時表示生命已到了終點

 

著名民謠歌手Joni Mitchell將人生比喻繞圈遊戲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一圈在繞至最後一圈時你的夢想亦隨之煙滅And the seasons they go round and round…there’ll be new dreams maybe better dreams and plenty before the last revolving year is through….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有人將不如意的人生運氣不好埋怨沒有投胎大富之家也有積面對,在逆境求存

 

無論你的人生屬於富或貧,但也離不開喜這四大範疇。貧窮的人對富人投以羨的眼光認為富貴才是開心的泉源不過,自殺結生命的卻沒有貴賤之分

 

生活方塊的數量受制於當時的環境生於太平盛世生活平淡如白開水方塊數量不會太多。相反生於戰亂到處漂,歷盡滄桑。人生充滿波,方塊數量相對較多

 

當面對不如意的環境於人生低谷自不然會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提及我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再赤裸裸的回去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偏要白走這一遭啊

 

我曾問自己,為什麼會有的出現?而每個人的都不一樣若能將互相交換,我相信感覺會十分奇妙

 

支配著人生的,就是時間生命在時間溜走下終結著名演說家Harvey Mackay將時間形容得十分貼切:時間是免費的,但卻是無價你可以花費它但卻不能擁有它一旦失去它就再也找不回來。

 

有得就有失,生命方塊數量少的話容易堆砌表示人生短促生命方塊數量多的話要花時間堆砌但生命會較長。無論生命長或短最終都會完姞

 

人死後究竟是往方極樂接受審判?還是煙消雲散!答案將會隨著生命結束而解開我不尋求死亡卻會坦然面對,因為長期埋在心底裡的一個謎將會被揭開

16 則留言:

  1. 我小時候也曾問自己,為什麼會有「我」的出現?而每個人的「我」都不一樣,又點解我不是佢,又或者佢不是我?又點解人地咁叻(馮寶寶),我又唔係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的存在實在難以解釋,有人說是由微生物進化,但我傾向相信有造物者.至於為何我是我?相信不少人有這個好奇想法.

      刪除
  2. 人生是很玄的東西,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我不會羨慕別人的人生,因為無論多羨慕都不會是自己的,只有接受自己的人生、享受自己的人生,你的人生才會快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說得對!既來之,則安之,別的人生, 未必如表面般風光,最近的天后歌手自殺離世,就是最佳的例子.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人如微塵,飄散於天地之間,可以聚沙成塔,也可以蜉遊於海洋。
    人生自然有喜怒哀樂,把得失成敗看淡,日子就可以多一些,好過一些。

    回覆刪除
    回覆
    1. 緣督以為經,凡事處之以虛,無需看重或著緊,生活自不然會好過。

      刪除
  5. 每個人都承受著基因遺傳,這裡隱藏著個性、外貌和隱患。
    基因裡面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上幾代祖宗的成份,很複雜 !
    在後天上進,或是搞垮了自己在於心態,壽命長短也在浮動著。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對!遺傳基因雖沒法改,但若將心態提升,生命會變得積極及有意思。

      刪除
  6.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7. 好哲學. 真係冇答案. 或者一切都歸返到從前.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細個覺得老人係好遙遠既事, 而家, 自己都老, 覺得難以接受, 又唔可以唔接受.

    回覆刪除
  8. 以前我覺得踏入60歲已經好老,但我現時已66歲,仍穿牛仔褲T裇,年尾已報了十公里賽事,好像還未有老的感覺!不知是反應遲鈍,還是自我感覺良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羨慕你身體咁健康.

      刪除
    2. 我細個時身體都幾弱,搭車會頭暈,之後成日踩單車,又跑步,對健康真係有幫助。另外,我氣管唔敏感,所以好少咳,而感冒發燒,真係少之又少。我喺政府做咗接近四十年,但總病假唔超過十日,反而退休後工作,意外割傷手㬹,又做胆手術,醫生一共俾咗我差不多六日病假。

      刪除
  9. 好早就見證過世事無常,但要去到近呢一年先識得乜嘢叫做及時行樂,凡事唔好諗咁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隨著閱歷增加而看透世情,凡事不再執著.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我在你的年齡時,仍未諗通,看不過眼的事,會挺身而出,想落也覺可笑.

      刪除

意外有感

  受傷後的右手康復進度緩慢,已經接近九十天了,仍然未能舉起。物理治療的效果並不顯注,仍是靠自己勤些練習。   日常用開右手的工作,現被廹改用左手。受傷後發覺,左右手各司其職,不是所有的動作都能夠互相取代。而須雙手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動作,倍加難度。   簡單如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