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授中國文學的課堂上問同學,「讀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是什麼意思?
其中一位同學被老師點名回答,他表示讀書原理十分簡單,無需太認真給自己壓力,求其放心便可以了。那位同學的後果,相信大家也估計到。
原來「求」解作追尋,「放」解作失去。意思是讀書求學,目的是尋回那失去的本心。本心是指善與良知。若有本心的話,就能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但在現實環境中,有本心的人,未必會被重用。若堅持「出於汚泥而不染」,不屑與訶諛奉承者同流合汚。最後會「卒死於窮裔,材不為世用」。
日前看了一個視頻,內容是關於星島社長兼總編輯,梁劍峰先生的專訪。記者在專訪中問他,若有機會可以從新來過,他會做那一件事?梁社長半開玩笑地回應說,若可以重頭來過,他在大學會捨棄修讀中國文學及歷史,轉而選修金融。
他解釋,文學講求道德哲理,歷史供人了解過去,為未來行事作參考,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不大。反之,金螎專注經濟投資,可令財富增值,改善生活質素。
查實梁社長是暗諷現在的人,多唯利是圖,原因是沒有「求其放心」,繼而失去本心。在政治方面,由於沒有了解中國歷史,只聽從政客分析,以致錯判形勢。
梁社長這番說話,令我得到啟廸。
中國語文主要是訓練表達能力及寫作技巧,而中國文學則令讀者感受文章的美感和情意。簡單來說,語文是訓練文字表達的工具,而文學等於一件藝術作品,要細心欣賞及細嚼回味,再從中思考其哲理。
研讀古文,或多或少會受到名家的薰陶。例如韓愈,柳宗元,蘇軾,王安石及歐陽修等,都是剛正不阿的文學家及哲學家。讀者在他們的文章中反覆研習,有助提升思考能力及個人修養。
近年修讀中國文學的人數每況愈下,據統計,2019年報考中國文學科的考生只有1,650人,佔中學文憑試全體考生僅約2.9%,即是說,每一百名考生中,只有三人報考。
由於缺乏德育教育,現在的學生,小小年紀,已粗言穢語,琅琅上口,令人側目。事實上,誠實,助人,寛容,忠誠,責任,社會公正,家庭與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這都是與道德相關的行為,普世價值的一部份。
總括來說,我認為修讀文學,可借古鑒今,擴濶視野,治癒心靈,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品味及培養有道德的操守。
活用粗言,對新一代來說已成常態。我昨日身旁有位小姐,由上車不停講電話至落車,對話中出口成章,助語詞不缺。如果自小受文學薰陶,多多少少都會知恥。
回覆刪除說粗言會令人側目,給人沒教養的感覺,但現時不少人,似乎不以為然,在公眾地方,粗言穢語,傍若無人,難明他們的心態。
刪除梁劍峰先生是我很欣賞的博學者,2019年他是我心靈支柱之一,感恩尚有思想正常的博學者為香港發聲。
回覆刪除梁劍峰先生的論點及分析十分到位,不會無的放矢,有助啟發聽眾的思維。
刪除近年在youtube看到《星島日報》美西版社長兼總编輯 “梁建鋒”先生在星電視的評論視頻,深感他是眾多評論家的表表者。曾在美國生活過的講者,當然有說服力,但是梁先生一直身處在美國,他雖然以雲淡風輕的語氣來評述,但是都非常中肯,令人的印象深刻。
回覆刪除梁生除博學多材外,加上自身的經歷,故其分析甚具說服力。
刪除現今社會,唯利是圖,不重德育,只重利益,就看看TVB節目「愛回家」,為了取悅觀眾,透過「譚道德」角色,經常將美好的道德行為嘲諷得體無完膚,造成社會風氣覺得講道德的人都是虛偽。
回覆刪除講起「愛回家」,我感覺導演已江郎才盡,節目沒有新意,淪為鬧劇,是時候結束。
刪除讀文學既, 有D係因為想修既科滿左, 學校半迫佢讀文學. 我份工要寫下中文, 所以, 特別中意讀文學既人. 因為通常都識多幾隻字.
回覆刪除誠如我在文中所說,文學是藝術品,不少文章蘊藏哲理,對待人處世有很大幫助。
刪除讀文學,真係要好有興趣才行。就連睇長篇小說,都係要喜歡才會睇。睇得書多,作文會順利很多。
回覆刪除我開始時對文學並不認識,不清楚與語文有何分別。自修讀後,發覺文學著重哲理,既可以洗滌心靈,又像一件藝術品,閒時可以拿出來欣賞。
刪除時下真係多左好多年輕人講粗口,而且鏗鏘有力地講,没有羞恥之心。
回覆刪除我曾在地鐵看見兩位打扮斯文的少女,想不到粗言穢語,我聽落也有點不自然,但她們卻一點羞恥之心也沒有。
刪除文學比較難讀,工商科只要死記邏輯、公式,照代入就是,文學要浸出來。
回覆刪除我覺得難與不難,視乎你有沒有興趣。正如彈結他,指法同chord要協調,我曾經花咗成個星期,㩒chord㩒到手指都痛埋,卻只能彈出一小段.若無興趣,老早已放棄.
刪除